公司新闻

拖了5年,鼻炎成了哮喘!过敏性鼻炎孩子,有这3个症状要当心

2022-12-09 00:00:00    来源:    点击:510    喜欢:0

一说到哮喘


老母亲闻之色变


明星邓丽君、柯受良


都是死于哮喘急性发作




相比之下


过敏性鼻炎就是个弟弟


得了鼻炎


也没什么人太当回事


可要是告诉你:


鼻炎不好好治,有可能变成哮喘!


你还敢不当回事吗?


01

鼻塞鼻痒打喷嚏

鼻炎“老病号”查出了哮喘

9岁的小钰(化名),又犯鼻炎了。


一躺在床上,她就觉得鼻子不通气,憋得难受。仰着、趴着、侧着……为了找个透气的姿势,她整晚都翻来翻去,却只是徒劳。


自从小钰(化名)上幼儿园起,就经常揉鼻子,还总是流鼻涕,一包纸巾一两天就被扯完了。


起初,家人没当回事:“小孩子嘛都这样的,大些就好了。”


没想到,一年后流鼻涕的症状没改善,还出现了新问题:打喷嚏。尤其是早上睡醒后,她总是接二连三地打喷嚏。


到了晚上她还鼻塞,睡觉也常常张口呼吸。



这下,钰爸钰妈坐不住了。


去医院一查:过敏性鼻炎。这也不出意料。好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她的鼻炎大大缓解了。


然而,症状一好转,爸妈就把药给停了。他们听说,过敏性鼻炎吃药、喷鼻子都不能“除根”,长期用激素药还有副作用。


所以,每次犯鼻炎,只要症状不严重,他们都让孩子忍一忍。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过了两三年。


最近,小钰总是咳嗽,还常常感到胸闷、气促。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哮喘与过敏专病门诊做了检查后,大麻烦来了:严重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她对尘螨过敏、粉螨过敏,均为重度5级。



医生告诉他们,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要一起治,不然两种疾病会互相加重。


钰爸钰妈惊呆了:“不是过敏性鼻炎吗?怎么成了…哮喘?!”


世上没有后悔药。哭过之后,还得面对现实。


02

过敏性鼻炎治不好,

为啥会拖成哮喘?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某种程度上是“同一种病”。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都是呼吸道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它们一个专攻上气道,一个霍霍下气道。但本质上,它们属于“同一个气道,同一个疾病”。

如果过敏性鼻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儿鼻黏膜肿胀和大量分泌物会堵塞鼻腔。总是鼻塞,孩子就会用口呼吸。



这会使得冷空气及一些变应原、细菌直接进入下气道。而且,鼻腔分泌物长期流向下呼吸道,也会对下呼吸道形成刺激,容易诱发哮喘。


鼻炎患者的哮喘发病率,较正常人高4~20 倍


80%的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


约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伴发支气管哮喘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觉得过敏性鼻炎扛一扛就过去了。


03

有这三个症状的鼻炎孩子,

可能就是哮喘

当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以下症状表现时,要警惕哮喘发作:


●咳嗽


如果鼻炎患者出现咳嗽反复发作,干咳为主,尤其在接触过敏原后表现剧烈,就要警惕是否患有哮喘了。


在哮喘中,有一种分型叫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表现以干咳为主。



●胸闷


哮喘发作时,气管受炎症刺激痉挛,肺部供氧不足,就会出现紧迫感。如果鼻炎患者经常伴有胸闷的症状,要警惕是否并发哮喘。


●呼吸急促


由于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为了满足身体的供氧需求,人体会加快呼吸频率,从而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


如果鼻炎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要警惕是否为哮喘引起。


04

避免拖成哮喘,

鼻炎孩子该怎么做?

●避免冷空气、过敏原对鼻腔的刺激


出门时应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增添御寒衣物,尤其需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对鼻黏膜的刺激,预防感冒等疾病。


●合理饮食,忌吃易过敏食物


秋冬季节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者要少食寒凉生冷食物,如各种冷饮、冰镇酒类、生拌凉菜、螃蟹、梨、西瓜等食品等。


●益生菌疗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益生菌制剂对缓解过敏有帮助。小编推荐——纽乐曼短双歧杆菌M-16V。


经证实,M-16V益生菌在对抗过敏作用方面尤其是上呼吸道系统与过敏引起的食物过敏、特异性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都有非常明显的预防和缓解。



纽乐曼短双歧杆菌M-16V,新西兰原装进口,精选五星菌株短双歧杆菌M-16V,搭配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和菌株,不含奶粉、大豆、麸质、乳糖、麦芽糊精等成分,无致敏原、100%无色素、无防腐剂、无香精香料,每5滴0.25ml含益生菌M-16V+罗伊氏>15亿,具有强大的抗过敏能力,是宝宝改善过敏性疾病的不二之选!


●远离致敏源


不同人对致敏源的反应各有不同。常见致敏源有空气尘土、工业废气、刺激性气体(如二手烟)、动物皮毛、花粉、霉菌、病毒、致敏性食物(如虾、蟹、贝壳类海产)、尘螨等。


所以,开始治疗后,每半年到一年要让医生评估疗效。

上一篇:疾控专家:可能80%-90%的人都会感染!我们还能做什么?
下一篇:从逐渐“放开”看营养元素缺乏的影响——维生素D的作用!